解析驯化狗的发展史_春季养狗
根据其他国家的考证,驯化狗的历史,以色列可以追溯到10000~ 12000年以前;伊朗追溯到11000年以前;美国则在9000年以前;丹麦、英国及我国均约在8000年以前。在我国被驯养的六畜依次为狗、猪、羊、牛、马、鸡。由此可以看出,狗是最早被驯化的家畜。我国在浙江河姆渡考古中曾经发掘出了狗的化石,这也许便是我国最早的狗,属新石器时代,距今约有8000年。
而近些年,在江苏花厅村古墓葬区的墓内,发掘的陪葬品中就有一只犬,距今大约有5000多年。同样在我国的半坡文化、仰韶文化、龙山文化等古代文化遗址中,也都有狗的化石存在。另外,考古人员在考古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关狗的雕塑品,像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墓中,就有白玉质地的小狗;在广东出土的东汉古墓中,还有陶制和木制的狗,其形态各异。在河南发现的殷墟文化中(距今约3300年),闻名世界的甲骨文“卜辞”中就有狗的象形文字。甲骨文是我国文字的最早记载,从中即可了解到古人驯化、饲养狗的程度。到了周代,人们把狗分为三类:一为田狗,是专用来打猎的狗;二为吠狗,是用来看家护院、担任警戒的狗;三为食狗,是用来食用的狗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养狗又有了更高的发展,《诗经》中记载:
“跃跃狡兔,遇狗获子”。而到了汉代,养狗业则更加繁荣,皇宫中还专设有“狗监”等官职,专管皇族的猎狗。汉武帝还曾下令营建“狗台官”,该官供朝臣观看 “斗狗”,当作一项上层人士的娱乐活动。在三国、两晋、南北朝时期,我国养狗已较普遍,“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”的诗句就是例证。三国时曾有“一狗值数十匹,御狗率具缨,值钱一万”的记载,可知狗在当时已宋代时养狗业又得到了更深一步的发展,饲养规模不断扩大。到了元代,东北地区还出现了狗驿站,即利用狗拉雪橇进行运输和通讯。史上记载人们也曾训练狗捕鼠。
“狗拿耗子”的事例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,后来,随着猫的驯化。
“狗拿耗子” 的情形才变得越来越少了。历史发展到了明清时期,养狗业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,尤其是品种繁育方面,成果突出,培育出了很多世界著名的狗,如中国狮子狗、北京狮子狗和西藏狮子狗等。清末因外侵战乱,致使名狗遭到劫掠,流失海外。到了近代,我来,城市居民则几乎不养狗,只在个别大中城市曾利用狗来开办商业性的娱乐场所。
上世纪90年代初,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,我国兴起了一股很强的养狗热,人们养狗的热情空前高涨起来,城市居民的养狗量日渐增加,这对养狗业的繁荣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。据粗略统计,现在我国的养狗量已高达1.5亿只以上,位列世界之首。各地还自发组建了一些有关养狗的组织,并定期举办一些交流活动,如养狗场、狗市场、爱狗组织或狗赛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