犬传染性肝炎

更新时间:2024-04-26 06:18:00

该病是由犬传染性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3其特征是凝血障碍、黄疸、贫血和肝小叶中 心坏死,还有肝细胞、内皮细胞内出现核内包涵体,胆囊壁增厚。本病常发生于不满一岁的幼犬。 【病原】本病病原是犬传染性肝炎病毒,又称犬腺病毒I型,属腺病毒科、哺乳动物腺病毒属,DNA型。 该病毒抵抗力强,在室温下可存活10~13周,冻存9个月后仍有活力;在4°C以下的50%甘油中可保存数年, 对热和酸有一定抵抗力,对乙醚、氯仿有耐受性,在0.2%甲醛溶液中经24小时后方能灭活,经紫外线照射2 小时后虽失去毒力,但仍能保持免疫原性。病毒在土壤中经10~14天后仍有感染性;在37°C能存活26~29 天;60°C经3~5分钟灭活:> 【流行特点】 病犬和带毒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。病犬的呕吐物、唾液、鼻液、粪便和尿液中都带有病毒。康复犬可 获终生免疫,但病毒在肾脏内仍能生存,经尿排毒可持续6~9个月。本病的感染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和饮 水及胎盘。此外,还可以外寄生虫为媒介进行传染,但这种病毒不能通过空气感染。本病的感染不分季节、 性别、品种、年龄,但不满1岁的幼犬,其感染率和致死率都很高。 【症状】本病潜伏期2~8天,其临床上分为以下三种病型。 (1)轻症型:本病型潜伏期10~15天,大多见于成年犬。 病犬精神不振,食欲稍差,或有漫性贫血症状,有浆液性、黏液性的眼分泌物; (2)重症非致死型:本病型潜伏期2~8天,多见于1岁以上的育成犬。病犬精神沉郁,食欲减退或废绝, 呼吸困难、干咳,流浆液性鼻液,多泪,体温可升高至40~41°C,渴欲增加,继而发生呕吐,腹泻,粪便中 带血,腹痛明显,皮下浮肿,尤其是头面部的水肿更为明显。贫血较多见。少数病例还有黄疸症状,持续1 ~2周后逐渐恢复,康复期时,病犬还常发生角膜混浊,甚至变蓝色,称为“肝炎性蓝眼”,一般持续2~8 天后就能自愈3发病后病犬如能耐过48小时多能康复。本病型致死率在25%左右; (3)突然发病致死型:本病型多发生于断奶前后或1岁龄犬。病犬突然发病,精神高度沉郁,伴发剧烈的 腹痛、呕吐和腹泻,呕吐物和排泄物中都带血。幼犬常在12~24小时内死亡;成年犬大多在15天左右因病情 严重而死亡。 【病理变化】 本病的临床症状不同,其病变也有所不同。轻症型、重症非致死型的病犬,其肺膨胀不全,有充血和不 同程度的硬变,常表现在肺的前叶和后叶,还有支气管淋巴结充血、出血。突然发病致死型的病犬,就可见 腹腔中有血样腹水,胄肠道出血,肝脏肿大,而且色淡、包裹紧张,实质却呈黄褐色,并杂有多量暗红色的 斑点。此外,胆囊壁也发生水肿、增厚,并呈黑红色,肠系膜淋巴结也肿大- 组织学检查可见肝小叶中心坏死,肝细胞和内皮细胞细胞和内皮细胞有核内包涵体- 【诊断】根据本病临床症状、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,可作出初步诊断,但要确诊还必须经实验室进行诊 断。可采取病犬发热期的血液、尿液、扁桃体等,死后采取犬的肝、脾及腹腔液,进行病毒分离。血液生化 检查,丙氨酸转氨酸(A1T)升高,天冬氨酸转氨酶(AST)升高,胆红素增多;还可进行血清学诊断(补体结合 反应、琼脂扩散反应、荧光抗体、中和试验、血凝抑制试验)以及皮内变态反应诊断。 在诊断本病时应与犬瘟热加以鉴别。 【防治措施】 (1)治疗: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控制继发感染,可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。早期用高免血清,每条犬皮下或 肌肉注射5~10毫升。对角膜混浊可用1: 10甘汞葡萄糖混合均匀后吹入眼,一天3次,连用3~5天,或用氯 霉素眼药水滴眼,每天滴数次,晚上可用金霉素眼膏挤入眼内过夜,以防止继发感染。青霉素的注入可按每 千克体重4~8万单位,肌肉注射,每天3次,连用2~4天。保肝常用药物可用5%葡萄糖盐水或10%葡萄糖溶液 加肝泰乐、维丙胺进行静脉注射,或每天口服肝太乐3次,每次2~3片。也可用大青叶、板蓝根、维生素 B11、维生素C进行肌肉注射。也可用50%葡萄糖液20~40毫升,维生素C 250毫克或三磷酸腺苷(ATP),连用 3~5天。 (2)预防:本病的预防主要采用综合性防疫措施。平时对犬舍、犬体及其周围环境要定期进行消毒,此 外,预防本病还应给犬接种犬传染性肝炎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,免疫程序是:幼犬7~8周龄进行第一次免疫 接种,间隔2~3周再作第二次免疫接种,必要时还可在犬3~4月龄时进行一次强化免疫。成年犬每年应作二 次免疫接种。如发现病狗应及时予以隔离,周围场地可用3%的氢氧化钠液消毒。在疫病流行期间,要给小狗 注射健康狗血清,每周1次,每次3毫升,连用2次。

上一篇:狗狗蛔虫病